位于南海之濱的惠州是廣東省海洋大市,海域面積452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度281.4公里,豐富的海洋資源稟賦給了城市發展巨大的藍色空間,支撐著城市“沿江向海”發展的決心。
就在前不久,廣東省前三季度經濟數據出爐,惠州市地區生產總值(GDP)為4014.72億元,同比增長5.3%,增速居全省第三、珠三角第二,惠州發展動能十足。其中,海洋經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藍色引擎”作用,占比一直在兩成以上。
2023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做大做強海洋經濟,加快建設海洋強省”。當前全省上下都在發力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惠州也正闊步向前,加速構建濱海旅游、海洋交通運輸、現代海洋漁業、臨海清潔能源以及石化等現代化海洋產業體系,為奮力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加快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注入新動能。
藍色引擎“強”
去年全年海洋生產總值約1140億元
向海而興,向海圖強。作為廣東省的海洋大市之一,惠州如何做大做強海洋經濟、加快建設海洋強市?首先要摸清家底。在資源稟賦上,惠州全市海域4520平方公里,海岸線281.4公里,自然海島162個,海域面積、海岸線長度和海島數量分別居全省第六、第五和第四位,豐富的海域資源為城市產業和經濟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有了底數,下一步就是利用好資源聚焦產業發展。近年來,惠州不斷邁出海洋發展的新步伐,構建以臨海石化為龍頭,以濱海旅游、海洋交通運輸、現代海洋漁業、臨海清潔能源為重點、特色鮮明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據惠州市自然資源局綜合統計數據,2022年全年海洋生產總值約1140億元,約占全市GDP的21%。自2020年以來,海洋經濟產值一直穩定在1000億元以上。縱觀惠州經濟結構,海洋經濟已成為引領惠州經濟社會發展的“藍色引擎”。
今年初,惠州市政府印發的《惠州市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海洋生產總值占全市GDP比重達到25%,港口貨物年吞吐量達1.2億噸以上。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惠州堅持強化規劃統籌引領、精準配置資源,提出要整體謀劃海洋發展區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確立陸海統籌、立體開發的理念,深挖海洋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價值,建設海洋特質更加明顯、海洋經濟競爭力更強、民生福祉更好、資源利用效益更優、開放水平更高、可持續發展韌性更足的粵港澳大灣區現代化海洋城市,成為廣東沿海經濟帶上的璀璨明珠和珠江東岸海洋經濟新增長極。
新動能起“勢”
新型儲能等海洋新興產業加速崛起
在惠東縣稔平半島以南的海域,40臺單支葉片直徑達86.5米的風機佇立在湛藍的海上,海風吹動葉輪,風力就轉化為電能,點亮萬家燈火。一旁,新的風機正在有序安裝,到今年底,這里將新屹立起64臺機組。
這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中廣核惠州港口10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也是惠州有效利用海風資源的首個標志性重大項目。項目分兩期建設,到今年底全部建成,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屆時,每年將提供清潔電能約30億千瓦時,可等效節省標煤約1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35萬噸。
惠東縣稔平半島的黃埠鎮太平嶺核電項目,1號機組建設已進入冷試準備的最后沖刺階段,按計劃今年年底將實現冷試,明年年初進行熱試。同樣在黃埠鎮,兩個“國之重器”——“強流重離子加速器(HIAF)”和“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
當前,惠州正奮力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上述3個重大項目是惠州發揮海洋優勢,培育新興產業,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的縮影。重大項目的意義并不止于項目本身,其自帶的引領帶動作用,將助力惠州形成新產業,鍛造新勢能。
隨著中廣核惠州港口10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中廣核太平嶺核電項目、LNG接收站項目等項目有序實施,惠州已在臨海地區初步構建形成以核電、風電、天然氣發電等為重點的清潔能源產業項目群,助力惠州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清潔能源中心。
這些重大項目是惠州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而種下的一顆種子。在可預見的未來,它會長出粗壯的分枝和茂密的枝葉,形成新質生產力,帶動城市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營商環境“優”
海洋油氣化工產業集群邁向世界級
10月12日,大亞灣石化區,瑞士化工巨頭科萊恩集團在亞洲的首座無鹵阻燃新材料生產基地投產。從2009年在大亞灣投資建設首座環氧乙烷衍生物生產基地開始,科萊恩持續在中國追加投資、升級擴產。僅2020年以來,科萊恩在大亞灣的總投資就達到1.95億美元。
這是大亞灣石化區以開放和優越的營商環境吸引外資持續投資的一個縮影。
漫步在大亞灣畔,海風徐徐,濤聲陣陣,寬闊筆直的大亞灣石化大道兩邊,縱橫交錯的管廊、高聳林立的塔林之間點綴著簇簇紅花綠樹。這座石化產業新城,是惠州探索海洋油氣化工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起源,也是惠州從沿江城市向濱海城市、“石化強市”轉型的有力實踐。
自第一個項目中海殼牌一期項目投產后,國內外眾多石化中下游企業紛至沓來。如今,這里集聚了埃克森美孚、中海殼牌、恒力石化、宇新化工等一批重大石化產業項目,共有13家世界500強企業,以及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5家化工企業。大亞灣石化區也連續5年位居全國化工園區30強第一。
近年來,惠州進一步提出建設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高地,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萬億級產業集群的產業升級目標,并在距石化區直線距離10公里的惠東縣白花鎮高水平規劃建設惠州新材料產業園,延伸附加值更大的石化下游產業。
這一舉措進一步提升了惠州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惠州新材料產業園和大亞灣石化區形成“雙子星”聯動格局,成為石化巨頭、行業“小巨人”和“專精特新”等企業投資的熱土。
今年1月至8月,惠州新材料產業園累計落戶產業項目18宗,總投資約226.7億元,年產值約507億元,形成了大開發、大建設、大招商的良好局面。
濱海旅游“熱”
打響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惠州灣”旅游品牌
濱海旅游業是惠州海洋經濟的重要一環,也是惠州旅游產業的支柱。對于旅游資源豐富的惠州來說,巽寮灣、小徑灣、雙月灣向來是游客濱海旅游的青睞之地。
稔平半島海釣、游艇、帆船等海上運動新業態快速發展;休閑療養類型的濱海康養產業也正在起步發展;打造了巽寮媽祖文化旅游節、海龜文化旅游節等濱海旅游節慶品牌,承辦了省旅游文化節及東坡文化節惠東分會場等大型活動……
近年來,惠州著力推動稔平半島整合海島、海灣及岸線旅游資源,建設濱海旅游示范區,打響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惠州灣”旅游品牌。這些深體驗、慢生活的微度假產品,形成更多都市周末消費微旅游新場景。2022年,惠州濱海地區接待游客1464.6萬人次。2023年1~8月濱海地區接待游客1422.5萬人次。
展望未來,濱海旅游已成為惠州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惠州“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推動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建設一批以海洋文化為主題的旅游度假區、精品線路和活動賽事。
對此,惠州規劃建設“惠州灣”濱海旅游帶,增強濱海旅游發展動力,積極打造“百里濱海旅游長廊”。目前,已初步構建了以巽寮灣、雙月灣、小徑灣、三角洲島、三門島為基礎的海洋—海島—海岸旅游立體開發體系。同時啟動雙月灣風景名勝區、黑排角地質公園、好招樓濕地公園建設,金融街、星河智樂谷、九銘嶼海等濱海旅游項目建設有序推進,旅游產業向集群化、規模化、高端化發展。
生態環境“美”
綠色發展貫穿海洋事業發展全過程
在惠東考洲洋,日落時分,鷺鳥在紅樹林上空飛翔,盤旋幾圈后再飛回,與紅樹林、碧海、藍天構成一幅靜謐、祥和的風景,成為惠州一張亮麗的自然生態名片。
過去,考洲洋地區因無序過度開發導致環境變差。2014年開始,惠州積極推動考洲洋紅樹林保護修復,到2022年已先后投入將近2.3億元,組織實施了多項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新增紅樹林種植約7600畝,進一步提升了海洋岸線的生態功能,有效筑牢海洋生態保護屏障。
考洲洋紅樹林生態環境系統修復,不僅豐富了海洋生物資源和鳥類資源,為周邊百姓提供一個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同時也帶動當地產業的發展,促進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由單一傳統水產養殖向生態效益型養殖、體驗式休閑旅游、相關服務業等多元化發展,成為了惠州市新的生態名片之一。
在海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近年來,惠州堅持推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從養殖與捕撈設施的清理整治、海漂垃圾收集、入海河流整治、紅樹林種植、濱海濕地公園建設等方面入手,進一步提升海洋生態環境,形成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協調共進的格局。
可以看到,在惠州,生態文明建設貫穿海洋事業發展的全過程。海洋產業類型越來越豐富,產業基礎越來越雄厚,海洋生態保護展現新作為。一幅海洋經濟發展與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相得益彰的“海洋強市”建設藍圖正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