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可再生能源規模的日漸擴大和技術的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轉型的步伐不斷加快。今年9月,我國明確提出二氧化碳排放量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在業內看來,為實現這一目標,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進一步發展意義重大。同時,為促進新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氫能作為一種儲能方式,也將扮演重要的角色。
“十四五”能源革命任重道遠
推進能源革命,降低能源領域碳排放強度,是我國能源行業當前的重要使命。原國務院參事、世界綠色設計組織主席石定寰指出,為實現碳中和目標,未來除了加大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還需要開展更廣泛的工作,包括提升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水平,通過構建智慧能源系統以實現各類能源間的平衡發展。
能源結構轉型的驅動力,在于能源的技術進步,破解資源匱乏的需要,以及治理環境污染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治本之策。由于資源稟賦的限制,中國不會出現油氣作為主導能源的階段,所以替代煤炭的過程會呈現“多元化”發展,即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多元協調互補,此消彼漲,逐步向綠色、低碳、安全、高效轉型,同時依靠電氣化、智能化、網絡化、低碳化走向非化石能源為主的階段。
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環保減排壓力巨大;同時,油氣對外依存度居高不下,能源戰略安全的潛在風險也不容忽視。要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保障能源供給和戰略安全,并實現碳中和目標,能源體系將面臨需求增長和碳排放下降的雙重壓力。未來,政府層面勢必加強推動碳減排政策力度,鼓勵與約束雙向發力,加快能源革命步伐,加速清潔能源發展。
“發展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是讓地球回歸生態平衡的必經之路。”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燦指出,我國作為太陽能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開發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將足以支撐全國的能源消耗。他表示,近年來,我國光伏、光熱發電發展迅速,規模快速增長,技術也不斷提升,未來將在保障能源安全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打造可再生能源完整體系
可再生能源是低碳發展的重要方向,為保障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氫能等新興技術的發展被普遍看好。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歐陽明高指出,可再生能源是一個完整的技術體系,不僅需要太陽能、風電等一次能源,更需要氫能作為能源的載體和儲能的方式來配合可再生能源形成真正的新能源體系。
作為可再生能源的太陽能和風能,其波動性、間歇性,以及分布不均衡等問題,始終是持續大規模發展的一大瓶頸。通過將太陽能轉化為氫能等“化學能”的儲能方式,是一條重要的路徑。可再生能源要大規模發展,就需要‘化學能’。用氫儲能的技術把波動的電能穩定下來,對解決可再生能源的波動性、間歇性意義重大。
發展氫能產業,能夠帶動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的規模化發展,對我國減少油氣對外依賴,提高能源安全水平、減少大氣污染排放、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美好家園,有著重大現實意義;同時還將帶動能源科技創新、能源結構調整、能源體系變革和可再生資源高效開發利用,對我國能源體系的高質量發展、高能耗產業清潔轉型、高端裝備制造以及汽車等產業創新發展,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可再生能源制取“綠氫”,將有效解決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問題,而對于“綠氫”的存儲,業內提出了“液態陽光”的思路,即用二氧化碳和氫反應生產甲醇,從而解決氫燃料制、儲、運安全等問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院士張濤表示,“綠色甲醇享有‘液態陽光’的美譽,其能量密度高,是理想的液體能源的儲運方式。作為能源轉化中樞,能從碳足跡全流程上解決能源的清潔性問題。”
甲醇的儲能效率高,輸出甲醇,是儲能的新思路,而且可以實現大規模、長期儲能。氫能和作為‘液態陽光’的甲醇,將成為新的儲能形式,解決可再生資源間歇性的問題,同時解決邊遠地區難以上網的可再生能源棄風、棄光、棄水的問題,還將成為除特高壓輸電之外,另一種規模化輸送能源的途徑。